光伏业产能过剩隐忧或萦绕全年

2011年03月08日 9:10 36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因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光伏扩产浪潮席卷全球,不少国内光伏企业对于今年全年的光伏市场增速和需求深表担忧。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近期国际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并未停止扩产步伐,而计划投产的项目尚未开始释放产能,因此今年全年的光伏市场将伴随着产能过剩的隐忧,如果投产热情不能得到及时遏制,下半年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


  大厂订单情况比较乐观
  英利能源北京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今年年初的订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多数订单还是来自欧洲的几个主要光伏需求国家。国内光伏市场方面,由于英利在2010年成为我国“金太阳工程”的固定三家光伏设备配备商之一,并已经签订了超过此次“金太阳工程”所需光伏设备60%的订单量,因此公司在国内市场方面也有望大幅受益。
  此外,英利能源公司也启动了光伏产品的扩产计划,例如公司在衡水投资建设光伏产业园,建设年产1吉瓦铸锭、切片、电池光伏产业链项目。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扩产产能的产品销售,公司很有信心。
  尽管对于今年光伏市场容量的具体增速,业内还存在分歧,但今年不可能再现2010年的高增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并非所有的光伏扩产行为都能够收获好的结果。业内专家表示,相比较而言,具有品牌优势、产品质量和口碑较好的光伏产品生产商将具有较强的风险防御能力,即使面对市场增速下滑也能够维持平稳增长,而对于没有独立品牌,规模较小,为国外光伏产品做“低端代工”的国内光伏企业将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

  过剩隐忧依旧存在
  对于今年全球光伏市场的容量,根据来自SolarBuzz的报告,预计2011年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需求将会增加到20.4GW,但国际市场存在较多影响全球光伏产品需求的因素。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德国光伏电价补贴削减政策落地时间将在下半年,且削减政策也并不如原先预期的那么大,因此今年上半年的光伏需求还比较乐观。
  而对于国内市场,权威人士表示,“金太阳”工程还将继续推进以鼓励国内光伏需求,但由于暂时并未明确何时出台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因此对于国内光伏电站开发的激励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专家预计至少在今年年内,国内光伏市场需求暂时很难出现爆发式增长。
  尽管今年上半年的光伏市场增速下滑表现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国内外光伏扩产的产能集中释放,光伏产业的供需形势将发生逆转,从上游多晶硅到下游光伏电池组件都可能会面临过剩的风险,其中,从目前来看,因下游光伏电池组件扩产力度最大,这一领域可能会最早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

  高油价下谁主沉浮
  在突破100美元大关之后,国际油价继续高歌猛进,原油期货价格周一亚市突破106美元/桶水平,再创本轮反弹新高。油价的不断走高无疑令国内的输入性通胀预期开始抬头,不过,高油价同时也为A股市场带来了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在本轮油价强势上涨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煤炭行业。由于煤炭是石油的可替代性资源,因此二者的价格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在当前油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煤炭的替代效应将会放大,需求将出现上升趋势。供给方面,由于国内节能减排等政策的限制,煤炭的供给在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由此一来,供需缺口将对煤价构成支撑,从而推升整个煤炭采选行业的业绩。
  与煤炭对石油的替代效应类似,新能源行业板块也将显著受益于此次原油价格的上涨。此外,政策扶持也为新能源板块提供了上涨动力。“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行业,原因一是我国能源结构单一,“贫油少气富煤”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二是目前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性较强,一旦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预期将会加强。产业政策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近期原油价格的飙升更成为该行业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同时,国际油价的飞涨也将给新能源汽车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由于汽油价格上涨推高了传统汽车的用车成本,因此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代效应愈加明显,加之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拥有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上市公司将在本轮原油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迎来投资性机会。
  此外,伴随原油价格高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前期的小幅回调之后也渐有企稳之势。分析人士认为,在原油价格维持强势的情况下,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上涨的余地,。
  除了上述行业之外,石油开采行业和化工行业也受益于油价上涨。其中,石油勘探生产业务受益最为直接,而化工行业转嫁成本的能力很强,因此化工行业的利润总额与原油价格同向放大。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