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稀有金属出口:一场贸易超限战?

2009年07月27日 9:23 579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最近,中国政府正式停止了向国际社会的稀有金属出口,外界反应强烈。欧盟6月23日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这一决定违背了国际贸易准则”。这将成为1月份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向WTO起诉中国的首案。
  2005年时,中国的稀土产量曾经达到全世界的96%,出口量也达到60%以上。但是,稀土的定价权却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与1998年相比,中国稀土(1.7,0.10,6.25%)出口量增长了10倍,但价格却降低了36%。2008年上半年,全国稀土价格反而大幅“跳水”:原矿从7.6万元/吨降到了6.4万元/吨,稀土的标志性产品氧化镨钕从每吨22万元一度下降至每吨13.5万元。仅仅半年时间,几乎所有的稀土原矿和产品都出现价格持续下滑现象。
  在铁矿石贸易上,中国是最大的买家,但我们没有定价权。在稀有金属贸易上,中国是最大的卖家,但我们依然没有定价权。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卖方垄断可以抬高价格,过度竞争也可以降低价格。但不幸的是,在铁矿石上我们吃的是垄断的亏,而在自然垄断程度更高的稀有金属上吃的却是市场过度竞争的亏,在这个堪称诡异的现象后面是战略思维的落伍和监管的乏力。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指出,中国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稀土版的OPEC组织,而在大多数时间采取开放生产、开放供应的政策,是导致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家对采矿权的下放,各种稀有金属矿和煤矿一样陷入了开采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致使我国的大量战略稀有金属资源被糟蹋、破坏和贱卖。一些个人、单位、地方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得失,对稀有金属开采滥挖乱采,出口的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换取的资金得不偿失。
  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步认识到稀有金属矿藏的重要战略意义。2005年,“稀土原矿”被列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的《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禁止出口,从此外国只能购买经过加工提纯的稀土材料。这一规定有利于中国控制稀土的出口总量,不利于外国储备稀土。同年,稀土的出口税被大幅上调。
  2007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目录》中,“钨、钼、锡(锡化合物除外)、锑(含氧化锑和硫化锑)等稀有金属冶炼”,“稀土冶炼、分离(限于合资、合作)”被列入“限制外商进入领域”,而钨、锑、稀土的“勘查、开采、选矿”,则完全禁止外资进入。
  2009年4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新的《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进一步降低了国内的产能,继续冻结新的开采许可证。
  但遗憾的是,在企业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双重诱惑之下,在稀有金属出口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勾当一直没有停止,导致以上的措施并没有把中国稀有金属的出口价格提高。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国宣布停止稀有金属的出口。
  由于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巨额的贸易顺差,使中国积累了超过20000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而这些钱竟被一些美国政治家称作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其实中国保持超过常识的外汇储备实在是不得已,因为我们最想买也最需要买的发达国家不卖给我们。
  虽然作为向社会主义阵营封锁技术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已经因为冷战的结束而撤销,但在高技术、军事和重要资源领域发达国家限制向中国出口和出售相关公司的“潜规则”却无时不刻存在着。几年前,日本马自达公司因为向中国民间公司出口几架用于航拍的遥控直升飞机竟然受到调查,原因是有美国人怀疑这种飞机将有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有多严密。
  WTO的贸易规则主要是反对限制进口、封闭市场的行为,并没有规定不能采取限制本国产品出口的措施。中国的行为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中国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手牌中的那张“大猫”。虽然因为发达国家的稀有金属尚有一定的储备,限制出口在短时间内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这次尝试让我们找到了对方的命门,在对方心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全面禁止或者有限放开,在此之间的政策开合,可以让我们在赢得更多高科技产品或资源性公司的购买权上的谈判筹码。同时,这也是一个在贸易纠纷中可以反复使用的有效手段。
  对这一杀手锏的使用,将使中国在国际贸易的常规战中总是被动的局面有所改观,并有助于中国在贸易“超限战”中获得先手。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