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

2014年12月04日 13:29 1692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豫政〔2013〕65号),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在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组织三个层次集中体现先进性,产品竞争力强,具有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等特征的现代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成功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制造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已经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大省,但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正处于破除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加快向先进制造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立足我省发展实际,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有利于抢抓产业转移和新兴业态发展的历史机遇,有利于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转换,有利于全面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对做强工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豫政〔2013〕65号文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为抓手,以承接转移、创新驱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改革重组为主要途径,大力实施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支柱产业转型三大工程,聚焦重点方向,实施重大专项,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集聚度高、竞争力强、带动力强、吸纳就业能力强、资源环境友好的现代工业体系。
  坚持长短结合,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标准,选择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和转移趋势明显的领域作为近期主攻方向,通过集团化、体系化承接产业转移,省级层面重点做大智能手机、家居、制鞋、中高端食品、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规模,市、县级层面重点发展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拉动经济稳定增长,培育支柱产业。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和薄弱环节,着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技术创新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增创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综合优势,支撑推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坚持承接转移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以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应用促进企业转型和价值链升级,以改革创新激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三)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扩大优势。把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中心任务,做大做强高成长性制造业,加快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明确定位,专项突破。把产业产品结构升级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主攻方向,细分行业领域,确定目标定位,以44个产业发展专项为抓手,建设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
  3.强化主导,集群发展。把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重要支撑,依托产业集聚区,强化承接转移,推动各县(市、区)集中发展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各省辖市打造若干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省辖市、县(市、区)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省级层面重点发展2-3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4.引进龙头,承接配套。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约集聚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瞄准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优势地区,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带动关联配套产业协同转移,以形成产业配套优势,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5.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把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关键环节,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核心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产业产品关键技术,推广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四)工作目标。经过努力,到2017年,以承接转移为主导的“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先导作用日益突出,传统支柱产业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规模结构。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万亿元,新增3万亿元以上,其中高成长性制造业比重达到55%、战略性新兴产业超过7%,分别比2013年提高5个和1个百分点以上。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0%左右,传统支柱产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明显提高。
  ——优势集群。全省形成装备制造和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超过1万亿元,电子信息、汽车、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产业集群规模超过4000亿元并加快向万亿级迈进;省辖市形成20个以上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县域形成10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主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端制造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超过35%,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超过1500家,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体系持续完善。
  ——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区制造业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高成长性制造业比重达到55%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5个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20个超过500亿元、150个超过100亿元。
  ——企业培育。骨干企业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制造业企业超过50家,新增10家以上,其中超千亿元的达到3家以上。
  二、实施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工程
  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两手抓”,重点推动23个专项、1700个左右亿元以上项目建设,依托省辖市、县(市、区)培育形成15个千亿元主导产业集群和70个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制造业3个百分点以上。
  (一)电子信息产业。顺应互联网深度应用发展潮流,坚持整机与零部件发展并重,以承接产业集群转移为抓手,集中力量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可穿戴智能终端产品,培育适应信息消费和新兴业态发展需要的制造业增长点,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亿元,形成全国最具活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产业发展专项:
  ——智能手机发展专项。把智能手机作为全省培育优势产业的战略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全力支持富士康集团做大高端产品规模;积极引进一批国内龙头型、基地型智能手机项目,形成集研发设计、整机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手机销售于一体的品牌智能手机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手机生产基地。鼓励支持手机零部件生产向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集聚,发展一批服务整机、联动配套的专、精、特、新手机部件集群。重点实施94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争引进20家以上整机和200家以上零部件企业,2017年全省智能手机产量超过2亿部。
  ——智能终端拓展发展专项。积极引进整机企业,重点发展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可穿戴智能终端产品,打造基板玻璃-面板-模组产业链。重点推进10万台学生平板电脑、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大屏幕智能液晶电视等25个重大项目建设,引进10家行业知名企业,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
  ——新一代互联网发展专项。引进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培育高端软件、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重点推进软件业集聚发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建设等工程,积极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实施惠普(洛阳)软件产业和人才基地、郑州物联网产业园、中原数据基地等18个亿元以上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产业集群:建设郑州航空港区3000亿级、信阳工业城百亿级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培育济源虎岭、长葛、西华、睢县百亿级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打造郑州高新区、洛阳高新区500亿级以软件及新兴业态发展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鹤壁金山、漯河东城、南阳光电等百亿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集群。
  (二)装备制造产业。把智能装备作为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装备产品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为重点,突出发展智能成套、智能电气和智能制造装备,做大轨道交通装备规模,加快工程装备、农机、基础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扩大应用领域和范围,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万亿元,打造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智能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专项:
  ——智能成套装备发展专项。突破系统集成、自动监控、智能耦合电液控制等关键技术,提高矿山、煤炭、水泥、冶金、化工、环保装备成套能力,推动骨干企业与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单位战略合作,促进从制造企业向集成供应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形成一批集智能成套装备设计、制造、总成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实施三一重工2000台掘进机、中信重工重型装备产业园等1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
  ——智能电气装备发展专项。坚持改造提升与引进合作并举,扩大输变电装备产品系列和成套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基地;积极承接城市配电、室内电气等组装类电气产品企业转移,推动智能中低压电气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装备、风电装备、电动汽车充电站、燃气发电等新能源装备。重点实施平高特高压直流场等1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发展专项。发挥我省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加速发展的市场优势,深化与南车集团、北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郑州、洛阳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战略联合和技术引进,扩大电源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站台设备等优势产品市场份额。重点推进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郑州基地等2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形成1000辆轨道车辆生产能力。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伺服电机等方面形成研发制造能力,培育2-3家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核心功能部件配套企业,打造洛阳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精密数控机床和中高端数控系统、驱动电机等功能部件。加快发展精密智能仪器仪表,积极支持3D打印装备产业化。重点推进友嘉精密机械产业园等7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工程施工装备发展专项。重点提升装载机、挖掘机、叉车、起重机械等优势产品机电液一体化水平,积极开发港口、水利、军工、市政等智能工程机械产品。突出发展大型盾构装备,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加快形成高空作业平台、高铁架桥机等高端施工装备竞争优势,培育国内一流的知名品牌。重点推进中信重工硬岩盾构等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现代农机发展专项。推动骨干企业应用智能控制、动力换挡和自动导航技术,提高关键总成制造水平,提升大中马力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械等优势产品竞争力。积极发展土地耕整、种植机械、田间管理等配套农机具,开发新型饲料加工、秸秆利用等专用农机。重点推进一拖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等5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精密基础件发展专项。以提升高端装备配套能力为重点,推动骨干零部件企业与整机制造商在设计制造上协同联动,鼓励零部件企业围绕整机制造企业集聚,形成整机和零部件企业本地化配套的格局。推广在线监控、高精度表面加工、特殊材料及热处理等先进工艺,提高轴承、铸锻件、泵阀、模具、制动器等优势产品精密化水平,积极承接液压、密封和紧固类基础件企业转移,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精密基础件集群。重点推进轴研科技重型机械轴承等8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
  产业集群:建设以洛阳伊滨、洛阳市先进制造业、洛阳工业、宜阳县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3000亿级洛阳动力谷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许昌经济技术、长葛市、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平顶山高新技术、平新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2000亿级中原电气谷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培育郑州、新乡、焦作千亿级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开封汴西、林州、濮阳濮东、南阳高新、济源虎岭等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三)汽车及零部件。重点推动郑州汽车制造基地形成规模优势,扩大中高档乘用车产能,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壮大优势专用汽车规模,扩大关键零部件集群优势,到2017年,力争郑州市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以上,规模以上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
  产业发展专项:
  ——整车制造基地建设专项。重点推动与东风公司战略合作,发展中高级轿车、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MPV(多用途车)等优势车型,加快新工厂建设,打造东风公司第三大乘用车生产基地。推动海马公司加快新车型投放,推动奇瑞公司加快车型升级换代,形成生产规模优势。扩大中高端客车规模,推动郑州宇通公司成为国际主流客车供应商。积极承接骨干汽车企业乘用车产能转移,培育形成新的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东风郑州基地20万辆产能提升、宇通第三工厂等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整车产能超过150万辆。
  ——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抓住国家新能源汽车准入政策调整机遇,支持现有整车企业开发新车型,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获得国家生产资质。重点引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突出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提高电机、电控配套水平,推动汽车电子集群化发展,形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优势。支持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发挥精密加工、技术研发和产业资源整合优势,形成1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生产能力,打造集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商业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支持发展低速电动汽车,规范产品标准和运营范围,培育新的增长点。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完善扶持政策,扩大示范运营范围。重点建设郑州比克电动乘用车等4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专用汽车发展专项。聚焦城市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以增强专业功能为重点,突出发展建筑、环卫、园林等城建服务类和快递、冷藏、金融、机场等商业服务类专用汽车,抢抓行业龙头企业集团化布局新机遇,引进承接具有万辆以上生产规模的基地型项目。重点建设中国兵器5万辆专用汽车等3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关键零部件发展专项。以提高郑州基地本地化配套能力为重点,加快整车企业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推动省内外配套企业跟进转移,打造郑汴产业带千亿元零部件集群。推动优势零部件企业发展乘用车配套产品,形成模块化、总成化生产优势,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建设东风日产60万辆发动机等18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产业集群:依托郑州经济技术、中牟汽车、开封汴西、郑州国际物流、荥阳市等产业集聚区,建设郑汴2000亿级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孟州、博爱、许昌尚集、西峡、淅川、林州、新乡工业、鹤壁金山、长垣、兰考等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四)食品产业。把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作为引领食品工业强省建设的主导力量,坚持绿色安全、品牌提升,完善原料基地、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加快构建产业链优势,打造万亿级中高端食品制造基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展与国际市场契合度高的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万亿元,基本实现产品结构以中高端食品制造为主。产业发展专项:
  ——冷链食品制造发展专项。完善骨干企业产业布局和市场营销网络,扩大速冻面制品、预制菜肴、调理肉制品等生产规模,加快形成一批百万吨级生产基地和与之配套的网络化温控仓储配送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端冷链食品制造基地。重点建设三全和思念新速冻食品工业园等1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
  ——休闲食品发展专项。以品牌企业集群引进、集中布局为主导,以方便快捷、健康营养为引领,突出发展烘焙、膨化、糖果三大主流休闲食品,积极发展果冻蜜饯、肉干肉脯、果蔬豆干等特色产品,加快完善原料基地、辅料配料、包装物流等配套环节,形成多品牌、多系列、集群化发展格局。重点建设雀巢巧克力糖果等8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休闲食品生产基地。
  ——饮料发展专项。抢抓饮料产能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机遇,推动优势企业省内区域性基地建设,重点扩大中高端植物蛋白饮料、功能饮料、包装饮用水和碳酸饮料规模,积极发展乳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新的增长点。重点建设王老吉南阳中药饮料基地等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卷烟结构升级专项。实施卷烟品牌升级、市场培育升级、浓香型烟叶升级、产销基础能力升级四大工程,着力扩大省产一二类卷烟生产规模、省产卷烟省内市场份额,提升省产一、二类卷烟省内外市场比重和我省烟草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影响力。今后三年,重点建设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等11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全省烟草工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利税达到560亿元以上。
  产业集群:建设漯河3000亿级、郑州2000亿级和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等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打造汤阴、浚县、延津等2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五)现代家居产业。发挥新型城镇化牵引作用,突出家电、家具、厨卫及家装建材三大重点领域,大力承接优势品牌与配套企业集群式转移,注重新型商业模式、新兴业态引入,打造中西部地区现代家居产业发展新高地,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现代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基本形成优势品牌集聚、新兴业态引领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专项:
  ——家电发展专项。按照扩大总量、扩充品系、智能提升的思路,大力引进优势品牌企业,扩大中高端冰箱、冰柜、空调和洗衣机规模;积极引进小家电、烟机灶具和健康电器企业,培育新的特色家电产业集群;顺应互联网与家电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骨干企业开发生产智能家电产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实施海尔(郑州)市场创新产业园、郑州格力产业园等4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
  ——家具发展专项。顺应家具产品实体体验、网络订制的营销发展趋势,依托中心城市布局建设大型展示体验中心和集产品设计、检测认证、电商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产业服务平台。依托交通优势合理布局仓储物流园区,构建快速物流配送体系,带动周边生产制造基地建设。以广东、深圳、四川、重庆、浙江等地区为主要目标区域,重点引进板式和实木家具优势企业和市场营销龙头企业,推动板材、五金、包装等配套产业集聚,建设承接集群式转移的家具制造产业园。积极发展钢木办公家具,推动洛阳等地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承接江浙等地优势企业转移,推动电子化、智能化办公家具发展。重点实施全友26万套家私等1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
  ——厨卫及家装建材专项。把引进做大整体橱柜和卫浴产品规模作为突破口,带动餐具厨具、厨卫五金等产品跟进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企业生产加工基地。以提高产品设计和节能节材技术为重点,推动建筑陶瓷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承接地板、门窗、灯具等产品企业转移,打造本地化家装建材产品供应链。重点建设美巢84万套整体橱柜等1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产业集群:建设郑州千亿级综合性现代家居产业集群;建设民权、新乡百亿级家电产业集群,信阳、清丰、原阳、兰考等百亿级家具产业集群,内黄、鹤壁百亿级陶瓷产业集群。
  (六)服装服饰产业。突出品牌引进、集群发展,重点扩大服装生产规模,积极承接制鞋产业集群式转移,推动特色服饰形成配套生产优势,培育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新的增长点,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服装服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成为全国新兴的终端纺织品产业基地。
  产业发展专项:
  ——品牌服装服饰发展专项。突出品牌服装企业引进,积极发展贴牌定制,重点扩大中高档西服、衬衫、休闲服装、运动服装、童装和针织内衣生产规模,带动面辅料、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产业配套发展。以广东、福建、浙江等鞋业集中生产地为目标区域,重点承接运动、休闲鞋龙头和配套企业体系化转移,建设皮革鞋材、鞋机五金配件交易市场和制鞋产业出口基地。积极推动箱包、皮具、发制品产业集群发展,完善配套条件,促进生产基地与专业市场一体化。重点建设15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引进30家以上优势品牌企业,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其中制鞋产业达到200亿元。
  ——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专项。积极引进品牌家纺企业,推动骨干棉纺企业延伸链条,重点扩大中高端床品、布艺产品规模,积极发展绣品、毛巾、窗帘和毯类用品。加快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和新材料开发能力,重点发展医疗、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打造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重点实施1800万米高档家用纺织品等5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产业集群:建设郑州千亿级中高端服装产业基地,商丘千亿级服装服饰产业集群;打造周口百亿级制鞋产业集群,新野、尉氏、鹤淇、台前、光山百亿级服装产业集群,鄢陵百亿级箱包产业集群,许昌百亿级发制品产业集群,扶沟、平桥、鹿邑等百亿级服装服饰特色产业集群。
  三、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强化示范应用推广,重点推进12个专项、450个左右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培育形成5个5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和1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一)生物医药产业。紧跟国际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趋势,抓住国内市场快速增长和骨干企业布局调整的机遇,扩大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以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为主攻方向,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建成国内一流的新型医药产业基地。
  产业发展专项:
  ——生物技术药物提升发展专项。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生物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基地,发展疫苗、血液制品、抗体药物、诊断试剂等产品,建设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园。发挥区域市场优势,大力引进高端诊疗设备制造企业,建设区域性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华兰新型疫苗产业园等28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化学药物创新发展专项。推动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大品种仿制药物产业化和高端原料药新品种发展,提升制剂加工规模和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化标准水平的生产基地。重点引进知名企业布局建设生产基地,发展具有研发、生产、营销功能的区域中心。重点建设辅仁药业新型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等4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
  ——中药现代化发展专项。重点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建立国内大型现代化中药品牌基地。加大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提升装备制造水平。重点建设宛西药业道地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等2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
  产业集群:建设郑州航空港区、平原新区百亿级生物技术药物产业集群,培育汤阴、商丘梁园、驻马店等3个百亿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
  (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突破能源高效与梯级利用、大气灰霾治理、废水深度处理、土壤污染修复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突出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节能环保工程总承包企业。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基地。
  产业发展专项:
  ——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专项。抓市场、带产品,推动工业企业自动化、清洁化改造,通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系统化集成、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带动余热余压利用、脱硫脱硝除尘、垃圾污泥处理等成套设备和高压变频电机、高效换热器、半导体照明、高效环保材料与药剂产品发展,形成一批制造基地和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中信重工高压大功率变频器、康宁特环保脱硫除尘装备等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和产品发展专项。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废旧轮胎再生利用、激光熔覆再制造、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成套技术设备,培育一批集技术集成、设备制造与工程施工于一体的骨干企业。重点建设永城60万吨废旧金属再利用产业园等9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300亿元。
  ——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专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新业态,重点在中小企业、公共机构等领域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培育一批环保设施持证运营企业,到2017年,全省形成20家以上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
  产业集群:培育郑州百亿级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洛阳百亿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洛阳、焦作、鹤壁、永城百亿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长葛大周500亿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三)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化、轻量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技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重点发展新型合金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加快发展高品级超硬材料及制品,提升新材料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产业发展专项:
  ——
新型合金材料专项。以高性能、资源环境友好为重点,加快推进关键新材料升级换代,大力发展钛合金、镁合金、高纯钼钨合金、铝合金、硬质合金等高附加值新型合金材料,推动向高性能材料制品、高端装备零部件延伸发展,打造新型合金材料、高端零部件、整机产品上下游衔接的特色产业链。重点建设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ITO(导电玻璃)靶材等3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钛、镁、钨钼合金制品生产基地。
  ——
新型功能材料专项。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和技术创新驱动,突破技术瓶颈,重点提升高性能纤维规模化制备水平,加快扩大聚乳酸、生物多元醇等生物功能材料生产规模,打造动力电池产业链。重点建设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等48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的特种纤维及生物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超硬材料专项。重点推进超硬材料产业链提升,努力扩大超硬材料制品生产规模,配套发展智能化装备、高性能原辅料,提高超硬材料品级,培育壮大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链。重点建设高品级人造金刚石、焊接立方氮化硼工具等3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超硬材料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产业集群:依托洛阳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500亿级高端钨钼钛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郸城、南阳新能源、商丘经济技术、新乡电源等百亿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长葛、柘城等百亿级超硬材料产业集群,鹤壁金山百亿级镁合金材料产业集群。
  (四)新能源产业。抢抓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积极建设先进生物质能示范省,带动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到2017年,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600万千瓦,纤维乙醇产能达到50万吨。
  产业发展专项:
  ——风电发展专项。加强风能资源勘测,加快发展集中并网风电,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形成集中与分散式开发并重的格局,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建设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新增风电装机规模350万千瓦。
  ——光伏发电发展专项。实施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工程,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战略重组,加快实现健康发展。积极利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厂房空闲屋顶发展集中连片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发展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适度建设与农业种植、养殖等结合的光伏电站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太阳能电池用晶体硅材料加工及电池组件等产业化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200万千瓦。
  ——先进生物质能示范省建设专项。积极推进纤维乙醇产业化发展,提升纤维乙醇成套装备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建设醇—电联产示范项目。加快生物柴油、生物质压块及生物质气化等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加强畜禽养殖场等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沼气高值化利用。稳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重点推进纤维乙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力争新增纤维乙醇产能50万吨、沼气等生物质发电装机40万千瓦。
  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三门峡、驻马店、南阳等风电基地;积极培育洛阳、安阳等光伏产业集群,许昌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南阳、濮阳、新乡等生物质能产业集群。
  四、实施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工程
  以培育新优势、增强竞争力为主导,加快对产品结构进行改造升级,带动存量结构调整,重点实施9个专项、450个左右亿元以上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形成6个千亿元产业基地,主要行业工艺技术、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一)冶金工业。突出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推动铝工业主导产品转换,提高钢铁区域市场占有率,加快铅锌、黄金工艺技术改造,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冶金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万亿元,基本形成以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专项:
  ——铝工业提升发展专项。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推动电解铝行业脱困,打造以铝加工为主导的集群发展新优势。以骨干电解铝企业为重点,加强与煤炭、电力、氧化铝、铝加工等上下游企业的重组合作,加快铝精深加工项目建设,通过铝电联动和加工增值,加快构建竞争力强、上下游联系紧密的产业链新优势,促进电解铝行业解困和形成竞争力。以壮大铝加工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引进优势铝加工企业,扩大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包装等领域中高端产品规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建设中孚实业60万吨高性能铝合金特种铝材等80个亿元以上铝加工项目,加快形成具有内生优势的现代铝加工产业集群。
  ——钢铁产品升级专项。以骨干企业产品升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为重点,推动安钢集团与优势企业合作,扩大汽车板、家电板等高品质冷轧产品规模;强化与钢铁下游用户合作,加快发展精密铸造、结构钢、齿轮钢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关停不符合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要求的独立炼铁和独立转炉炼钢企业,淘汰45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40吨以下转炉。重点建设安钢120万吨冷轧薄板等7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省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形成有效满足区域市场需求的产业格局。
  产业集群:建设巩义千亿级铝加工产业集群,洛阳、三门峡千亿级有色深加工产业基地,安阳千亿级精品钢产业基地。
  (二)建材工业。推动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水泥总量,扩大中高端耐火材料和深加工玻璃规模,提升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到2017年,力争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500亿元。
  产业发展专项:
  ——水泥产业改造提升专项。推动省内优势企业整合重组产能集中区域熟料生产企业,淘汰达不到环保标准的粉磨站和日产3000吨及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提高高标号水泥和制品比重,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发展格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利用现有水泥窑,建设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示范工程,力争2017年年底前全省完成12条以上生产线改造。产业集群:培育信阳非金属矿深加工等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三)化学工业。把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作为化学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延伸拓展煤化工、石油化工深加工产业链,以城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为主要途径,加快园区化发展,扩大精深加工产品规模,到2017年,规模以上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000亿元,基本形成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专项:
  ——甲醇下游深加工专项。依托骨干企业,加快甲醇制烯烃、高效洁净煤气化、精细煤化工产品等关键技术产业化,突破乙二醇长周期稳定运行技术瓶颈,积极发展碳酸二甲酯、聚四氢呋喃等深加工产品,推动甲醇下游产品多元化发展,重点建设鹤壁180万吨甲醇制烯烃等2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基本形成技术优势突出、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甲醇下游深加工产业链。
  ——芳烃烯烃深加工专项。深化与中石化集团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洛阳石化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中原石化100万吨乙烯扩建、中石化南阳能源60万吨特种蜡等50个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乙烯、丙烯、碳四产业链,发展对二甲苯、PTA(精对苯二甲酸)、环氧丙烷、丙酮、苯酚等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到2017年,形成炼化一体化优势明显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盐化工深加工专项。推动骨干氯碱企业园区化建设,加强下游企业合作,扩大特种专用型PVC(聚氯乙烯)、氯化聚合物、含氯精细化学品、加氢产品和耗碱产品规模,延伸下游加工产业链,加快淘汰高汞催化剂生产电石法PVC工艺,重点建设河南能源9万吨甲烷氯化物等40个亿元以上项目,基本形成以园区化为主导的氯碱深加工产业链。
  产业集群:建设洛阳、濮阳千亿级石油化工基地,鹤壁、义马百亿级现代煤化工基地,平顶山、漯河、焦作、济源等百亿级氯碱化工基地。
  (四)轻纺工业。推动骨干企业工艺技术升级,引进组装类轻工产品,重点加快造纸、棉纺织、皮革等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培育壮大包装印刷、电动自行车等新的优势产业,积极承接玩具、塑料制品、文体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2017年,规模以上轻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500亿元,形成以终高端产品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专项:
  ——造纸改造升级专项。提高骨干企业综合利用和自动控制水平,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积极发展高档文化纸、生活用纸、特种纸等高附加值产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箱板纸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扩大纸包装等终端产品规模,加快由原纸生产向纸制品生产转型。重点建设海天高档包装纸等2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棉纺织改造升级专项。以提纺扩织为重点,加快骨干企业适应性和智能化改造,提升非棉纤维使用率,提高精梳纱和色织纱比重;积极引进机织和针织企业,推动棉纺企业延伸链条,加快棉纺集中区高水平印染项目建设,扩大面料生产规模。重点建设鸿闽纺织基地等7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形成高品质、差别化的发展格局。
  ——特色轻工产品发展专项。引进、培育优势品牌,突出发展包装印刷、电动自行车等优势产品,积极承接塑料制品、电动工具、玩具、文娱和健身用品等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中原包装产业园等95个亿元以上项目,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产业集群:建设太康、淮滨、邓州、许昌魏都、辉县等百亿级纺织产业集群。
  五、强化支撑保障
  (一)强化项目带动。
  1.筛选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立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重大项目库,组织各地按照产业发展专项谋划筛选,按年度动态调整,滚动实施,每年实施1500个左右龙头型、基地支撑型项目和一批重点技术改造与产品结构调整重大项目。
  2.完善联动推进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省重点推动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将其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范围,优先保证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市级有关部门作为项目服务责任主体,县(市、区)作为项目推进责任主体,要组建专门工作推动小组,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要按照计划节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达产达效。
  3.提高项目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建立面向重大项目的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一门受理、联审联批、多证联办”审批服务模式,提高审批效能,落实建设条件,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强化开放招商。
  1.推进集群链式招商。推动各地围绕培育“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制定专项招商方案,实行整体规划、统筹布局、专业运作、团队招商,集团化、体系化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引导各地编制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瞄准主导产业集群缺失和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招商,推动终端产业产品向上游延伸、基础工业向下游延伸,形成协同组合优势。
  2.提升专业化招商水平。突出专题招商和专项招商,以省辖市、县(市、区)为主体,组建专业招商队伍赴重点区域开展专题对接洽谈。推动各地招商团队与专业招商咨询机构、各类商协会及已引进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中介招商、以商引商,提高招商实效。
  3.落实招商推进责任。建立招商项目督导服务机制,对重点招商项目政策落实、承诺兑现、要素保障等情况进行定期督查,提高签约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将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招商项目纳入省重大招商项目范围,明确责任单位、工作班子和责任人,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
  (三)强化创新驱动。
  1.加强创新规划引导。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制定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按照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组织技术产品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促进存量调整。
  2.壮大技术创新主体。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重点培育50家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创新型企业,30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3.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实施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推进工程,每年新建100个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再发展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联盟。
  4.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在加强原始创新的同时,围绕提升产业、产品竞争力推动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织实施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专项,每年建设100个以上重大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工程,力争每年引进先进技术500项。
  (四)强化载体建设。
  1.培育产业集群。省辖市要统筹产业集聚区产业布局和物流中心、专业市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关联配套产业,提高专业协作水平,加快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集聚区要适应产业转移新趋势,再选择1-2个优势产业作为主攻重点,形成2-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2.完善配套设施。省财政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成效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分别给予补助,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产业集聚区必须单独新建的工业污水处理厂2016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用,道路、电力、供排水、供热、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研发创新、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实训基地、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
  3.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各地分类规范产业集聚区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整合完善内设机构,进一步扩大经济管理权限,推动晋星升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区竞相发展。
  (五)强化企业支撑。
  1.提升重点企业支撑带动能力。实施转型升级引领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动态调整、部门联动的推进机制,加快省百强百高企业和500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集群链式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开展省管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2.建立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完善省、市、县分级负责的企业服务工作体系、多部门协同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和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涉企服务重大问题。推动各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产业配套园,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各级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设立壮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
  3.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完善企业服务公共窗口和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网上办事、人员培训、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严格查处强制性评比、赞助、摊派、培训等侵犯企业权益行为,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清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发展活力。
  (六)强化要素保障。
  1.提升人力资源支撑能力。深入实施招才引智专项行动计划、国际人才交流合作项目资助计划、先进制造业引智工程等,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型科研团队。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股权或期权激励、创造收益按比例返还、政府奖励等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其潜力。将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人才列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主要内容,采取代培、委培、校企联合办学、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每年完成各类培训300万人次以上。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低效土地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探索建立用地指标与产业集群发展挂钩机制,推动土地资源向“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倾斜配置。
  3.增强资金保障能力。省、省辖市定期组织开展银行、担保机构、企业三方融资对接活动,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对先进制造业的信贷规模。支持各级政府投融资公司与民间资本合作,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发行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推动各地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探索“助保贷”融资模式,提高中小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融资能力。
  六、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政府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府国资委、省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等部门参加的联动推进机制,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推动重大专项实施。各地根据本行动计划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任务,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明确责任分工。省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要按照责任分工,建立工作班子,对每个产业发展专项或产业集群发展分别制定实施工作方案或行动计划,确保实现发展目标。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支柱产业的分专项工作方案由省直牵头单位组织制定,主要负责同志为总牵头人;重点产业集群和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方案由各地政府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制定。
  (三)加强政策引导。省有关部门、各省辖市政府要根据产业的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纳入工作方案,在重点企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技术研发、要素资源配置、企业战略重组、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建立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工作推进评价体系。加强产业分析和评估,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和市场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先进制造业发展及投资导向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