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崩盘拖累渣打 逾25年首次年度亏损
2016年02月24日 8:54 5832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上市公司 作者: 朱丽娜
2月23日,渣打集团(02888.HK)宣布去年全年共录得高达15.23亿美元的税前亏损,这是渣打超过25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去年的业绩表现不太理想,主要是由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新兴市场遭遇经济增长减速和货币贬值,导致我们的坏账拨备增加。同时,去年我们采取了大规模的重组计划,共涉及18亿美元的开支。”渣打大中华区行政总裁洪丕正在记者会上坦言。
自2002年至2012年,一直以新兴市场为重心的渣打曾维持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高速盈利增长,然而自2013年开始渣打的利润增长陷入停滞,并在2014年首次遭遇业绩倒退。
财报显示,渣打集团去年的普通股股东权益回报率(ROE)由2014年的7.8%转为负0.4%。洪丕正表示:“公司管理层不满意目前ROE水平,中长期的目标是重返10%以上。”
同时,截至去年年底,渣打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为12.6%,随着最终清算超出集团收紧后的风险承受能力的风险承担,而释出约200亿美元的风险加权资产,预计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将达到12%至13%的目标区间高位。
大宗商品相关收入减少3亿美元
一直以来,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是渣打的战略重心,随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新兴市场经济风雨飘摇,渣打的业绩近年来亦急剧恶化。
“目前我们已经将全球大宗商品的敞口由以前逾600亿美元削减至400亿美元以下,这个水平是我们比较满意的。同时,我们对相关的组合进行了一系列降低风险措施,尽量挑选一些实力最强的客户。”他表示。
财报显示,去年该行由于市场波动导致大宗商品相关收入减少3亿美元,同时,该行采取的主动风险管控措施造成额外约1亿美元的大宗商品收入减少。
根据渣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该行大宗商品净敞口同比减少约28%至396亿美元,其中,204亿美元涉及大宗商品交易商,石油、天然气生产商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生产商敞口则均为96亿美元。目前大宗商品在其整个企业及机构、商业敞口中占比约8%,2014年的占比则为10%。
同时,从行业来看,渣打在能源行业的贷款敞口为109亿美元,在金属采矿行业的风险敞口则主要涉及一些短期的贸易贷款,其中,铜、铁矿石生产商的敞口在整个企业及机构、商业敞口中分别为0.2%、0.1%。
以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为例,截至去年12月31日,该行对石油、天然气及相关行业的净敞口达240亿美元,相比2014年的286亿美元有所下降。其中,石油、天然气生产商的敞口约96亿美元、冶炼商以及服务机构的敞口分别为59亿美元、70亿美元,而其他油气对冲的企业客户相关敞口为15亿美元。
此外,去年渣打在中国大宗商品生产商的敞口已减至17亿美元,相比2014年的41亿美元大幅减少58%。同时,大宗商品交易商的敞口亦同比锐减52%至25亿美元。
此前,渣打银行曾公布其在青岛港有关大宗商品的信贷敞口总额约2.5亿美元。2014年7月8日,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追讨3566万美元的欠款。
不良贷款激增70%
由于多个主要市场业绩出现下滑,渣打去年的不良贷款同比激增约70%至128亿美元。由于资产质素急剧下滑,导致该行去年的贷款减值增加至40亿美元,同比飙升87%。
“在不良贷款中,其中60%涉及一个约40个客户的组合,集团在去年下半年已经进行了评估,认为这个组合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风险承受水平,计划在未来一年左右对这个组合进行出售重组。在完成出售之后,届时我们的不良贷款将出现明显下降。”洪丕正表示。
他续称,渣打不良贷款出现如此大幅的增长,主要由于商品市场价格急跌,以及来自印度市场的贷款减值。
根据渣打披露,该行去年印度企业及机构客户以及商业客户类别的贷款减值已增加至4.39亿美元,2014年同期仅为1.34亿美元。
截至去年年底,该行在印度遭遇了企业盈利停滞,利息覆盖率跌至五年新低,而停工项目的金额急剧上升。去年印度市场的贷款减值由2014年的1.34亿美元激增至4.39亿美元。
截至去年12月31日,渣打在印度市场的净敞口已减至300亿美元,相比2012年的420亿美元大幅减少。目前,该行在印度市场的投资级别的企业敞口占比仍维持在33%水平,同时,能源、基建以及电信行业在其敞口比重约29%。
作为新兴市场龙头的中国市场,渣打的业绩亦出现大幅倒退。财报显示,去年该行在中国内地的税前盈利为8800万美元,同比下挫约45%。截至去年年底,渣打将其中国市场的净敞口由2014年的710亿美元减至500亿美元,全部为投资级别的客户,其中84%为中国前五大银行。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