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冶利用技术创新助推企业发展纪实
2019年09月19日 9:3 900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建设工程
日前,从中国建筑业协会和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相继传来喜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六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申报的,六冶宁永项目QC小组完成的《提升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二衬钢筋一次验收合格率》成果被评为全国二类成果,六冶新蔡月亮湾项目QC小组完成的《提高道路基层一次施工合格率》和普朗铜矿QC小组完成的《提高大型构件一次安装合格率》两项成果被评为全国三类成果,六冶盘县中医院QC小组完成的《提高天然气管道焊接质量》成果荣获2019年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三等奖。
这是2019年六冶继荣获20项省部级QC成果奖后,再次荣获4项国家级QC成果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六冶始终坚持质量为本、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六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培育土壤: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支点’,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我们要不遗余力提高科技降本增效能力,发挥好科研创效‘金娃娃’的作用。”六冶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周永康多次强调。
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六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六冶构建起了“总部技术中心+二级公司分技术中心+项目部”的三级技术创新组织架构,加强技术研发队伍建设,使技术创新工作得以迅速开展。作为公司“十三五”的重点推进工作,六冶从2016年就开始正式启动BIM应用工作,经过聘请BIM技术顾问作指导、开展多次技术培训和深入研讨,培养了公司第一批BIM技术人员,通过汝州金融大厦项目、郑州广播电视中心项目等项目BIM技术试点应用,取得了阶段性的应用成果,逐步摸索出了适合于六冶的BIM应用方法。2019年上半年,六冶BIM中心成立,这是继六冶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后的又一重大发展创新,是六冶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战略,为公司实现BIM信息化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队伍在壮大,制度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大。近年来,六冶先后制定并修订完善了涉及科技研发、工法、专利、科技成果奖励、研发经费等管理制度20余项,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的同时,重奖科技创新成果获得者,设立高技能人才津贴,打破创新的“天花板”和“隔音墙”,使广大员工投身科技创新、致力技术攻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搭建平台: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多年来,六冶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深度延伸创新触角、大力营造创新氛围,先后在班组及项目一线成立了杨红雷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王燕妮、刁丙超、李彦雷、张玉弓等9个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同时广泛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职工技术运动会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潜能。
从2017年12月两座全铝天桥亮相北京长安街至今,六冶已在甘肃、四川、宁夏、河北、云南、内蒙古、山西等省、市、自治区设计建造了20余座铝合金天桥,引领了一场工程用铝市场的绿色革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为攻克铝天桥制作技术难题,六冶科技重工有限公司以“王燕妮技术创新工作室”为依托,组建了QC研发团队,大胆进行技术创新,2017年以《铝合金人行天桥制造技术研究》为科研项目进行了技术研究,不但攻克了技术难题,而且创造经济效益478万元;2018年以《铝合金人行天桥整体拼装技术研究》为科研项目,多次进行现场拼装试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45万元。在QC成果方面,研发团队将铝合金人行天桥一次制作合格率从85%提高至96%,《提高大跨度铝合金人行天桥一次制作合格率》成果获得有色金属建设协会行业部级优秀QC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QC成果奖。针对铝合金施工工艺流程标准化,研发团队多次优化整理后的《大跨度铝合金人行天桥施工工法》被评为有色金属建设协会行业部级工法。目前,六冶开发了铝天桥安装工法和专利技术,建设了国内一流的铝合金天桥生产线,承建的一座座全铝天桥成为了当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创新树品牌,科技增效益。一直以来,六冶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围绕房建工程、冶金加工工程、扩大铝应用等领域,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重难点工程技术攻关,逐步使科技创新成为在建工程攻坚克难,实现安全管控、质量管理、工期进度、降本增效等目标的动力,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截至2018年年底,该公司共取得国家授权专利55项,具有国家级工法3项和省部级工法74项,每年都有多项QC成果获奖。
面向未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技术创新的目的不仅是解决当前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六冶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加强前瞻布局,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在找准攻关方向和攻关目标上做实功。
“科技助力降风险,‘八大系统’保安全。六冶宁永高速公路总承包部引入的这套最新隧道施工安全综合管理系统,在项目建设各参建单位中走在了前列,值得大力推广。”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说。这套系统由门禁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风险监控系统、有线声光报警系统、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LED动态显示系统、手机信号延伸系统及应急救援逃生系统组成,通过采用云计算、定位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等对隧道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实现远程实时监管,极大地提高了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获得了上级主管单位、项目业主及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
事实上,依托“黑科技”,解好项目安全管理方程式的事例在六冶项目一线普遍可见。六冶一公司承建的郑州广播中心项目应用BIM技术,将班组、劳务队等纳入项目部统一管理,建立了精准化的管控体系。该项目率先应用“智建云”安全管理系统,使安全管理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后台走到前台,助推项目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变。而在六冶承建的几内亚BOFFA铝土矿皮带机和过河廊道项目施工过程中,六冶始终将BIM技术贯穿应用于加工图纸详细设计、材料计划、技术方案交底、进度质量管理、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指导现场施工,解决了复杂工程建设的技术难题。
科技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歇。从依靠技术保施工,到依托技术提效益,再到以先进技术树品牌、拓市场,多年来,六冶已在“科技兴企”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在技术创新的引领下,六冶正逐步走向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刘晓宁)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