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代表:加快碳中和进程 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2021年03月07日 8:56 68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2021有色记者跑两会   作者:

1

一直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全国人大代、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今年又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碳中和进程,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的建议。他建议,在推进碳中和的进程城中,应支持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落实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和优先上网政策,优化储能发展模式、保障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纳。

刘汉元表示,去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获得了欧盟及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随后,日韩相继承诺2050年达到碳中和。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彰显了中国重信守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

在有色金属行业中,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而光伏发电已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并且逐步成为了比肩中国高铁的“国家名片”之一。过去十多年来,随着光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2020年平均上网电价已降至0.3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不再需要补贴,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低到0.26元/千瓦时以下,届时光伏发电成本将低于绝大部分煤电。

“如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刘汉元说,如果从消费端看,交通运输用油约占我国每年原油消费的70%,而燃油汽车百公里油费约为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费的4~5倍,因此,以输出的等效能量计算,消费端的电价为油价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为40~50美元每桶,等效能量的电价成本约为10美元左右。再看当前光伏发电产业,目前中国已形成了每年100GW左右的光伏系统产能,每年可发出的电力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当量,发电成本实际上也已经降到了10美元,且发电全过程零污染、零排放。

2019年,我国进口原油5.06亿吨,石油外贸依存度达到72%,外汇支出2413亿美元,是净消耗外汇最大的商品;2020年,我国进口原油增长到5.42亿吨,石油外贸依存度创历史新高,达到73.5%,因原油价格降低,外汇支出有所减少,但仍达到1900亿美元左右。“所以从能源供给保障方面来看,通过加快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未雨绸缪、提前布局、防范未然,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刘汉元说道。

因此,刘汉元建议,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进而加速碳中和进程,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通过10到20年时间,实现我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石油进口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实现我国能源的安全保障,节省大量外汇支出,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安全保驾护航。’刘汉元解释说。

刘汉元还建议,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中国制造的光伏、风电产品应走向世界,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及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踏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对于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刘汉元还希望,国家应给予产业发展一定的战略保障措施,建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政策,将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政策执行情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纳入对地方政府、电网公司的考核范围,并逐步将煤电机组转变为调峰电源,加快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及其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同时,刘汉元还建议,应不强制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系统,以提高储能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支持发展系统侧集中式储能系统,将抽水蓄能电站、储能基地纳入电力发展规划与统一调度范围,通过招投标等市场化方式确定项目业主,并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引导鼓励储能以独立辅助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参与市场交易,发展储能市场化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