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引领勇做行业先锋———株硬高质量发展侧记

2023年05月29日 10:5 48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硬质合金   作者:

3月21日—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履新后的首次出京调研,直奔湖南,首站株洲。3月21日,李强总理到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硬)考察指导。

3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株硬硬质合金YK05牌号某型号球齿产品成功入选国家绿色产品。

3月30日,首届湖南省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株硬申报的“WC-CoNi-Al硬质合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荣获“十大科技创新技术”奖项。

3月31日,北京赛昇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指定评定机构)证明株硬与AA级新型能力对应等级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符合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和GB/T23006-202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新型能力分级要求》,并颁发证书。

4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制造名城展新颜》,专版刊登了《增造创新动力 壮大优势产业》重磅推荐株洲,报道株硬高质量发展。

5月19日,株硬受邀出席第五届“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并作冠军主题分享,同时,株硬荣获“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称号。

高频次的亮相,让株硬惊艳四方。

株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全体职工始终坚守初心,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不断解决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擦亮钻石牌硬质合金的“金名片”。

以项目为牵引 提高科技竞争力

株硬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被誉为“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摇篮”,69年来,株硬始终引领行业发展,不断破解思想、机制等方面的束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怎样创新?株硬瞄准国际前沿,以项目为牵引,以技改为抓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20世纪50年代,株硬从苏联全盘引进设备和工艺,硬质合金从此在中国生根发芽。20世纪80年代,株硬引进山特维克工艺,提出了“先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发展”的总体设想。从此,株硬不断加大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驶入了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快车道。

“十三五”期间,株硬加速推进装备自动化步伐,不断提高硬质合金生产线自动化水平,重点推进生产物料的自动转移和标识,推动合金生产主体设备和检测、包装设备的自动化升级,并对接新的生产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智能化。

近6年来,株硬先后施工建设了异型技改、大制品技改、500吨超细粉末技改、混合料扩能、型材棒材生产线技改和中粗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技改等示范线。其间,株硬在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领域也取得了多项成果。例如,粉末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自动清洗装置覆盖全部喷雾干燥塔、某产品外观检测机研制成功、某压机及接料装置研制成功、混合料智慧温控立体仓库投入运营。

2020年,株硬通过加快SAP-ERP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覆盖该公司运营全流程,并逐步建成了管理规范化、过程可视化、系统高度集成、信息高度共享的管理信息平台。至此,株硬开始收获自动化生产为生产经营带来红利。以压制工序为例,通过机械手的使用,株硬型材分公司压制工序原有操作工几十人,压缩至操作工十多人,而产量却增长了数倍。以株硬钻头合金事业部压制工序为例,该事业部压制工序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了70%,劳动生产效率较从前提升4倍以上,生产过程质量更为精准。

2021年4月28日,株硬2000吨/年高端硬质合金棒型材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株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型材分公司厂房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单体硬质合金厂房,该项目还启动了烧结炉余热利用,大力实施减排计划等受到业界高度赞赏。2021年底,中粗碳化钨粉智能化生产线投产。中粗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在全面打造“无尘车间”的同时,按照中国五矿“五型五矿”建设要求,加快MES系统项目建设。该系统包含各类数据自动采集功能,生产计划、工艺质量、设备及能源方面产生的数据将直接从底层获取到MES系统,不再需要人工录入,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并建立各模块对应的数据库,为设备、工艺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不断的技术改造,使株硬的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得到不断提高,为株硬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硬质材料产业集团奠定了基础。

聚焦人才优势 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作为一家走过69年的企业,株硬一直牢记责任和使命,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近些年来,株硬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持续抓好高端人才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工匠技艺传承等工作,支撑企业不断强化“数一数二”产品发展的人才支撑。目前,该公司现有博士研究生11人、本科学历638人、高级及以上职称67人、高级技师33人、2人被聘为中国五矿特级技师、株洲市高层次人才25人、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湖南省人才托举工程资助2人。

针对技能人才队伍,株硬大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竞赛,培养员工的工匠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加强“精品意识”“工匠精神”“增量文化”等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员工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作品格。近年来,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开办技师及高级技师班,名师带高徒活动,为该公司培养了一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

各类人才的发展,撑起了株硬的高质量发展,株硬也由此获得一系列荣誉。近年来,株硬共获得授权专利247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由该公司主导起草完成的《硬质合金螺旋孔棒材》等国家标准分别荣获全国有色标委会“技术标准优秀奖”等荣誉称号。2017年,株硬入选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18年,株硬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2022年,株硬获第七届湖南省省长质量奖、中国造隐形冠军。

解决“卡脖子”难题 打造拳头产品

六十九载不懈奋斗,书写株硬发展荣光。株硬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清晰把握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助力创造美好生活。

株硬用产品说话,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积极与国际一流创新企业对标,全面梳理企业科技创新短板清单,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

多年来,株硬从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一是构建大研发格局,活力迅速激发。该公司各事业部面向市场收集信息,提出研发需求,再由株硬市场委员会来决定是否立项。如果确定为公司级项目,则由研发中心专家负责攻关;如果确定为事业部级项目,则由事业部组织技术人员研发。二是激励。株硬改基于技术进行开发为基于市场进行开发,解决横亘于眼前的难题,相应的创新成果很快转化,产生效益。

株硬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充分发挥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平台的作用,加强协同创新,联合上下游产业和学术机构,建立了产业链与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联盟,以及联合实验室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经过多年努力,株硬科技成果“春色满园”。其中,超细及纳米结构粉末和硬质合金材质研究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棒材挤压成型技术及质量控制正在不断缩小和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同时,株硬还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实现了高端硬质合金产品的国产化,促进了硬质合金相关产业的整体提升。例如,株硬研发的国内首批制造微细刀具用纳米硬质合金棒材实现了批量生产,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纳米硬质合金微细刀具的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株硬研发的深孔钻削用螺旋孔刀具制备技术,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自主高端硬质合金加工刀具;低温轧制用合金辊环的开发,使国产轧辊成为了钢企低温轧制的首选辊环产品;深井能源开采用PDC硬质合金基体产业化应用,为3000米以上深井/超深井能源开采提供了关键材料;超细径微钻微铣用硬质合金制备,使我国PCB板加工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同时,株硬不断加快设备创新、工艺创新,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

下一步,株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李强总理调研时的有关指示要求,积极践行中国五矿“五大核心要义”,围绕中钨高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钨产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不断做强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