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专业书 做好答卷人】“双碳”目标下能源消费革命剑指何方

2024年09月15日 10:16 289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趋势和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我国迈出坚定步伐,提出了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核心理念在于“减碳”。因此,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维度展开。“开源”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节流”即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能够顺应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

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编著的《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 能源消费革命(2023)》版(以下简称《报告》)日前对外发布。《报告》回顾过去,系统梳理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能源消费革命的实践探索及取得的进展;立足当下,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分散化、数字化”的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放眼未来,展望了中国能源产业如何实现更为安全、更有效率、更加低碳、更可持续的发展。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制定和推动落实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坚定调整产业结构,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近10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取得积极成效,能源消费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呈现效率提升、品质升级、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的特征。

为持续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污降碳和能源转型政策助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工业领域用能逐步走向绿色高效,煤电机组清洁改造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和化工行业综合能效不断改善,钢铁行业用能效率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三农”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农村生活用能日益清洁化,农业领域用能绿色化态势显现,农业生物质资源燃料化利用不断提高;推动推进交通领域绿色转型,油气电氢供能路径探索前行,交通能源消费绿色转型取得进展,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建筑用能节能先行,建筑能效稳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规模明显扩大,民用供热用能显著清洁化;优化节约用能措施,助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以能耗双控推进节能减排并实时调整,强化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绿色低碳意识,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以持续提高能源公共服务水平。

能源消费革命取得的显著成效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多个行业,融于大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如何协调好控制煤炭消费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关系?如何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如何减少居民生活与服务领域能源浪费现象?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双碳”目标?未来10年,依旧是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引领能源领域低碳发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10年。

《报告》提出了6点展望:能源消费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新业态新模式有望蓬勃发展;数字化低碳化赋能节能减排,工业用能高效发展走实走深;绿色用能方式赋能现代农业,绿色要素有力支撑乡村振兴;交通用能清洁低碳加速发展,用能方式二元结构逐渐形成;建筑绿色发展持续全面推进,建筑用能清洁低碳全域普及;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数字智能拓展节约用能空间。《报告》围绕以上6点展开了细致的论述,并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索了中国能源消费革命向“清洁化、低碳化、分散化、数字化”纵深推进的新做法和新方向。

向“双碳”目标进发,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向低碳化转型,也意味着中国的能源消费革命面临更多挑战,更需要向纵深挺进。《报告》的出版,为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深入推进及相关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为未来勾画出切实可行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