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8年09月01日 9:37 564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9月1日消息 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最大主体,工业经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推进工业化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引擎,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骨干企业发展为支撑,强力推进内蒙古的工业化进程。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实力迅速增强,工业经济经历了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几个时期,特别是“十五”以来,坚持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国家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长周期与快增长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遵循规律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有力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走上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主导地位逐步显现
1978年,内蒙古的工业总产值仅为53.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时期以来,内蒙古的工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813.0亿元,比1978年增长100多倍,年均递增达17.7%;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742.7亿元,比1978年的21.84亿元增长31.5倍,年均递增12.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比1978年提高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50.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75.3亿元,工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
(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优势行业的地位日益明显
从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78年“32.7、45.4、21.9”; 1988年 “33.3、31.7、35.0”;1998年“27.1、36.3、36.6”;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5、51.8、35.7”。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先提高后下降,先由1978年的32.7%提高至1988年的33.3%,然后分别下降至1998年的27.1%和2007年的12.5%;第二产业先下降后提高,先从1978年的45.4%分别下降至1988年的31.7 %和1998年的36.3%,最后提高到2007年的51.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78年37.6%、1988年26.0%、1998年30.3%、2007年45%;第三产业先提高后下降,先由1978年的21.9%,分别提高至1988年的35.0%和1998年的36.6%,最后因第二产业的快速崛起使其下降至2007年的35.7%,但比1978年仍提高13.8个百分点。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优化升级所带来的创新效率,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1978年以来,内蒙古工业经济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有色、黑色金属矿采选及冶炼和煤炭、电力、建材、机械、化工等工业,使全区重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实现1981.1亿元,比197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加1959.3亿元,2007年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9.4%,其中能源工业占总量比重的37.0%。二是轻工业比重虽下降,但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档次发生了根本转变。2007年轻工业主要由以下几大行业构成: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9.77亿元,占2007年全区轻工业增加值的27.2%;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7.62亿元,占轻工业增加值的24.8%;纺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7.53亿元,占轻工业增加值的17.0%;饮料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9亿元,占轻工业增加值的6.8%;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14亿元,占轻工业增加值的6.4%,以上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22.95亿元,占轻工业增加值的8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7%。三是煤电投入得到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瓶颈制约减弱。自1978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内蒙古加大对煤炭开采的投入,致使煤炭产量不断增加。1978年原煤产量为2194万吨,2007年达34886万吨,增加32692万吨,年均递增10.1%。电力投资到2007年底完成2832.3亿元,年均递增28.2%。截止2007年底,发电量超过1931.9亿度,比1978年增加了1894.1亿度,年均递增14.5%。四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电子产品、汽车行业、煤化工等行业、项目的引进发展,使全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五是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也日益增强。2007年规模以上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37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5.0%,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从经济效益看,1978年以来,全区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能挖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42.0亿元。
优势行业的地位日益明显。椐有关专家根据市场占有率、相对劳动生产率、区位商、企业规模指数、销售收入利润率五个指数对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优势产业比较确定,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加工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居各行业的前十位,其中食品制造业位居第一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位居第二位。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内蒙古优势产业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潜力。
(三)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深化,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竞争力不断提高
1978年全区全部工业企业构成仅分为国有和集体两个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股份制、私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积极吸引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兴办工业,到2007年全区各类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总数达11.6万多家,比1978年的7272家增长了16多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达3364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它类型工业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3亿元、453.6亿元、227.7亿元和5亿元,已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6%。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国家投资和引进外资建设了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1978年底,全区没有一家大中型企业,到2007年底,全区大中型企业总数已达438家,其中:大型企业50家,中型企业388家;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852家,其中有2家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这些企业的成长已经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四)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1978年以来,全区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均比1978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发电量1852.2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加1814.4亿千瓦小时;原煤34886万吨,比1978年增加32692万吨;成品钢材911.9万吨,比1978年增加875.7万吨;水泥2779.1万吨,比1978年增加2687.2万吨;平板玻璃1389.7万重量箱,比1978年增加1377.9万重量箱;生铁1253.4万吨,比1978年增加1146.4万吨;机制纸及纸板24.2万吨,比1978年增加19.9万吨;小型拖拉机16730台,比1978年增加16537台;成品糖19.5万吨,比1978年增加15.1万吨。很多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例如:彩色电视机2007年830.3万台,而1978年没有生产;乳制品、液体乳、羊绒衫等产品1978年没有形成规模,2007年生产量分别为:367.9万吨、313.5万吨、1322.5万件,已经成为自治区的龙头产品。有些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了新型产品,例如:成品钢材已由原来较单一的品种形成现在的多种型号规格的钢材。
工业品牌化、竞争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目前,全区拥有注册商标19742件、中国驰名商标21件,拥有量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著名品牌“鄂尔多斯”、“鹿王”、“伊利”、“蒙牛”、“伊泰”、“远兴”、“科尔沁”、“维信”、“塞飞亚”、“小肥羊”、“草原兴发”等进入全国最有价值品牌的行列,从而促进了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五)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企业创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
200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值74.86亿元。2007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值已有89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已成为工业经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缩影。2007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1.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比2000年多64.53亿元。内蒙古的优势企业也在通过技术创新积极转型。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内蒙古乳品企业,通过创新制造工艺和提取工艺,不断推出新产品,拥有了市场竞争的主导权。
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年报数据显示,全区调查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449个,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为9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36.85亿元,R&D经费内部支出19.3亿元,占全区GDP总值0.32%。拥有发明专利169件。全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意识不断增强。2007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全区规模综合评价位次在全国位居22位。
30年来,内蒙古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蜕变,逐步走向辉煌。当前,无论经济总量还是结构调整都已经处于一定的高度,为全区实现科学发展、高位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7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338.65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53.64%,其他九个盟市工业增加值占46.36%;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1.6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75.3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3.2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51.97%、54.75%、59.69%,而其他九个盟市分别占全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48.03%、45.25%、40.31%。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工业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全区总量的50%以上。
(二)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依赖农产品原料的特征十分明显,重工业中采矿工业和原料工业仍占据优势。从主要行业看,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2007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增加值排序前十的工业行业依次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9.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3.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12.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8.2%;农副食品加工业,占5.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2%;食品制造业,占5.1%;纺织业,占3.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3.0%;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十个行业分别占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5%、0.8%、7.3%、3.9%、4.1%、6.6%、1.6%、4.1%、0.8%和0.4%,内蒙古这十个行业所占比重均比全国平均所占比重要高。可以看出,内蒙古仍然是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占绝对多数。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则在38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1.3%和0.4%。
(三)产业层次较低,制约工业发展后劲
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全区的原材料加工、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全区六大支柱行业都集中在上游产业和初级加工业,这类产业对其他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长期以来,内蒙古工业主要是依托资源和成本优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形成了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品比重很低,低加工度、低技术含量、低利润、低竞争力的产品比重很高的窘境。面对当前以注重技术创新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能尽快有效转变增长方式,不能注重和依赖技术创新,不能全面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势必将降低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减少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进而影响全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工业经济增速迅猛,但增长模式依然粗放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起到突出作用,但从增长模式看依然是粗放增长。长期以来,自治区工业依托资源优势,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发展,追求增长的数量,忽视了增长的质量。近年,工业发展与资源、草原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受到重视,但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高速的工业增长依靠牺牲环境和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来支撑。同时,原材料和能源需求较大工业的高速增长会拉动能源、原材料工业进一步扩张,将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可能引发进一步粗放式经营现象的发生。
(五)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由于内蒙古工业经济主要是依托资源优势,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发展,直接导致内蒙古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今后应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势头,淘汰、关停运行效率低、单位耗能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小火电机组。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的小炼铁、小炼钢、小有色、小铁合金、小炼焦、小电石、小水泥等企业一律予以关闭淘汰。依照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的总要求,推进非资源性产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对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和煤炭等自治区六大重点能耗行业,加大节能技术推广使用、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力度,降低行业产品能耗。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非资源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
三、内蒙古工业经济运行中应把握的对策
(一)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优势是企业的真正优势,企业应针对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企业的产品能在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通过不断的开发创新,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确保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始终在赢得市场成功中做大做强。
(二)立足内蒙古资源优势,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结构调整要立足内蒙古资源优势,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区工业经济确立了坚实的基础,但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产业整合势在必行,树立产业发展的新观念,整合内蒙古自身的资源优势,坚持扶强、扶大、扶优,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当前,在树立品牌、拉长产业链的基础上,抓好羊绒等产业的整合,同时加速结构调整。特色产业群的培育重点要放在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农畜产品等资源,这是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的禀赋优势,为内蒙古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把煤电、煤化工及后续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推进一批重点项目、产业联动项目的建设,实现煤电、煤化工及后续产业一体化,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通过继续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支持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等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来加速产业资源整合,使优势资源真正向龙头企业集中。
(三)科学规划,调整结构,改善增长,确保工业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按照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部署,认真研究和制定全区工业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约束力。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存量调整与增量发展、淘汰落后与改造提高、关小与上大结合起来进行。要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在产业结构上重点突出优势特色,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配套,不断提高产业的集约度;在企业结构上重点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非资源性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活力;在产品结构上重点是面向市场,树名创优,提高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要尽快改变内蒙古工业化发展较为粗放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引进外资,加快全区工业经济发展
引进外资对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发展经济自身资金不足的矛盾。通过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促进竞争和取得学习效应,对这些企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引进外资无疑会使竞争加剧,同时也会迅速提升竞争的档次和水平。
(五)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完善机制,继续强化铁路运输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地方、铁路共同组织的协调例会,相互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协调铁路部门优先安排对国家、自治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以及当前运输形势需要突击运输的物资,确保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把重点运输作为协调重点,协调铁路部门给予运力倾斜,坚持优先计划、优先配车、优先装卸、优先挂运的优先原则,努力满足重点运输需求。完善月度重点运输计划核定工作,强化考核,努力提高重点运输计划兑现率;继续实行“谁引进,谁优先使用”的原则,鼓励企业调整原材料来源结构,尽可能多的引进到重车,增加运用车;在运输矛盾集中的地区和季节,积极协调铁路部门开展集中抢运,尽力缓解运输紧张局面。做好与相关铁路部门和有关重点运输企业的信息联系工作,分析预测运输形势,有针对性地制订措施,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运输问题,提高铁路运输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
责任编辑:毋宁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pioneer-the-even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